臺美貿易倡議 再向FTA跨進一步
發佈日期 2023.05.26
臺美雙方同步宣布去年6月啟動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已完成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及反貪腐五項議題談判。目前協定雖然沒有關稅、服務業及投資自由化條款,仍具備了高標準貿易協定的架構,是臺美經貿互動的重要里程碑,未來還要繼續讓產業了解效益、讓國人、國會有感。

本次協定除了五個貿易規則外,另外還有前言、定義、例外及生效修正等章節,採用了國際間完整貿易協定的架構。事實上,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只是當初啟動談判的標題,協定實際名稱是「臺灣與美國間貿易協定」,反映出臺美倡議就是自由貿易協定(FTA)先行版的性質。

這個臺美貿易協定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對美國而言,是拜登政府貿易政策出現重大轉折後的全球第一個貿易協定;不僅對臺灣,對其他印太國家也都具有指標性。

傳統上美國貿易協定都是包含貿易規則及市場開放二個部分,特別是因為美國開放程度高,全部產品平均名目關稅為4.09%,(作為對照,臺灣產品平均名目關稅為6.32%,農產品更高達15.76%),投資及服務業對外人限制也很低,因此向來談判都是主張各國都應比照開放。然而從川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開始,美國貿易政策進入盤點期,不再談大型FTA所以退出TPP,重談「美加墨協議」(USMCA)以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並與日本簽署以擴大農產品開放(牛肉、稻米)的貿易協定。

拜登政府認定美國製造業空洞化、過度仰賴中國大陸進口等問題,跟其單方自由化有關,因此經貿策略再次調整,揚棄市場開放主題,提出「互補式貿易」政策主張,推動印太經貿架構(IPEF)。惟其上任至今從未完成任何協定,可茲檢視其互補式貿易的內涵,故臺美貿易協定對美國及其他印太夥伴的重要性,在於讓拜登經貿政策的輪廓及內涵更加具體明確。

對臺灣而言,推動臺美FTA一直是經貿政策的重中之重,因為臺美之間長期只有「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會議(TIFA),而TIFA會議召開與否甚至成為臺美關係的溫度計。如今與美國簽訂具有FTA形貌的貿易協定,絕對是經貿關係的重要躍進。

再者,臺美貿易協定也有潛在的國際外溢意義。臺灣是WTO會員,原本就有資格與各國推動經貿協定,但其他國家總擔心與臺灣推動貿易協定對「一中政策」的衝擊。臺美貿易協定簽署所產生的「貿易協定無關一中」的先例,未來期盼有助於降低擔憂,改善我國與各國的限制問題。

除象徵意義外,首階段完成的五個議題,對國內產業也有立即及長期性的利益。例如貿易便捷化專章規定,美方應設有查詢點且需20天內回答我業者關於進出口通關的問題,而我出口美國的貨物,業者可提早向美國海關申請認定貨物所屬稅則、適用稅率、原產地等事項,150日內應予核定。從事臺美貿易的業者,都可直接受益於程序簡化所減少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又如良好法制作業程序、反貪腐等議題,協定規範的對象是政府行政機關,其要求政府應盡可能先預告下一年預期採行或提案的法規清單。這些有助於改善法制環境的義務,產業未必能在第一時機就感受到效益,但長期而言,政府施政法案若能提升透明度、減少閉門造車,降低突襲立法的習慣,都是全民受益的變革。

臺美貿易協定後續還有數位貿易、國營事業、標準、非市場政策、農業、勞工與環境等七個議題要談,並有今年底完成所有談判的預設目標。然而每一議題都有挑戰性,相關單位也應持續徵詢各界意見,以利納入更切合國內利益的談判成果,才能讓臺美貿易協定面子及裡子兼具。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