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可帶動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也要找出機會轉化為商業潛力,以及產業鏈整合及市場導入。農業部陳駿季6月27日實地了解九如農會提供的100公斤鳳梨纖維,來自於約5分地、2萬顆鳳梨剩餘的葉子,正式出貨予國內紡織企業優織隆公司,可製作成約7,500件的衣服,相關剩餘資材加入運用後,農民大約一分地可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
農業部27日在屏東縣九如鄉農會鳳梨葉取纖循環場,舉辦「鳳梨全株再利用 循環農業新里程」啟運活動,由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主持,邀請多位參與建構鳳梨纖維產業鏈的合作夥伴共同出席。陳駿季表示,鳳梨是我國重要果品之一,長期以來僅果實被利用,採收後的植株多直接掩埋於田間,但其實蘊含多元再利用價值。除鳳梨葉片纖維可製成紡織品外,取纖後的葉渣可加工為板材、植物皮革,莖部可萃取鳳梨酵素,應用於飼料添加劑或醫療敷料,鳳梨的果皮可製成青貯飼料,甚至連種植鳳梨所使用的塑膠地膜,農業部也已公告回收指引推動再利用。
農業部說明,農業資源全循環、零廢棄是農業部重要施政目標之一,為落實鳳梨全株再利用,農業部除投入技術及設備研發,建立田間採收到加工取纖的完整作業鏈外,也積極推動技術應用落地。113年輔導九如鄉農會導入自動化鳳梨葉取纖設備,大幅提升纖維品質與生產效率。原本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鳳梨葉,如今轉化為具有商業潛力的天然再生纖維,不僅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也為地方農村創造就業機會。
農業部強調,鳳梨全株再利用只是循環農業的起點,未來農業部將推動更多元的農業剩餘資源高值化應用,持續透過公私協力與跨域整合的模式,引導更多企業參與。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