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國政府是否就對等關稅的議題進行談判,川普與習近平是否已進行對話,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美國總統川普一直強調自己非常有「彈性」,關稅政策近來也開始真的部分產業進行豁免,特別是短期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負擔大幅提高的產業,例如汽車與汽車零組件的進口關稅。
雖然川普的關稅政策具有彈性,但是,其欲處理美國對外貿易赤字,以及降低各國對美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的方向,是沒有改變的。在美國對中加徵關稅政策方向不變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是否有足夠的籌碼與美國談判,值得進一步討論。
中國大陸對美出口遠大於美國對中出口
首先,針對中國大陸是否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而言,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認為美中能否達成協議的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中國大陸的態度。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金額是大於美國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金額甚多的。
根據美國貿易資料顯示,2024年,美國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金額為1,435.46億元美元,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金額則為4,389.47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對美國市場的需求遠大於美國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
事實上,美國與中國大陸相互加徵高關稅的過程中,哪個國家可以撐的較久,除了比較雙方的出口數據外,更重要的是,美國加徵中國大陸進口品關稅後,能否找到其他進口來源可以替代中國大陸的進口,若可以,則美國就可以對中國大陸持續加徵關稅。同理,中國大陸也會面對類似的情況。
由於中國大陸為美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高額關稅,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仍是相當巨大的。關稅對雙方市場的影響,除了比較稅率高低外,進口額的高低也是關鍵。美、中兩國的出口總值的差距而言,中國大陸受到關稅的影響是遠比美國大的多,這應是美國財長認為中國大陸經濟面臨高關稅難以持續太久的原因。
各國政府已愈來愈重視中國大陸傾銷問題
其次,中國大陸廠商在中國大陸政府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前,必然會想要將產品輸往其他國家,例如,較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可能會輸往歐盟、加拿大,較低附加價值的產品將會輸往東南亞國家或與中國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當然,臺灣、日本與南韓都可能會是中國大陸廠商進行傾銷的目標市場。
世界各國對於中國大陸產品的進口必然會採取嚴格的管制。在川普將洗產地列為非關稅作弊(non-tariff cheating)樣態下,東南亞國家的政府對洗產地的問題也紛紛提出一些對策,故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出口也會減少。換言之,若前述國家正視中國大陸可能傾銷的問題,必然會使得中國大陸廠商欲藉由第三國市場降低美國關稅對其利潤衝擊的效果大打折扣,進而迫使中國大陸不得不與美國政府協商關稅問題。
「穩就業、穩經濟」的中國大陸對策
最後,在川普上任前,中國大陸經濟已持續衰退,當川普對中國大陸大幅提高關稅下,中國大陸經濟受到的負向衝擊將進一步擴大。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衰退與有效需求不足,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近日提出「支持就業、穩外貿、促消費、有效投資、穩定股市房市」等五大方向,希望可以刺激中國大陸的經濟,然而,若中國大陸政府無法與美國達成協議,中國大陸的外貿與投資都會持續減少,此時,中國大陸的就業機會消失,內需消費也會持續衰退。
雖然習近平無須與川普一樣面臨民主選舉的壓力,但是,持續減少的投資與就業機會,必然讓中國大陸社會的不穩定性大幅提高,中國大陸是否如同部分輿論所認為的,可以與美國長期對抗,不無疑問。
【資料來源:TechNews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