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日和作為時尚革命週的一部分,德國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現場研究結果,揭示舊服裝出口對肯亞和坦桑尼亞等國家的人民和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後果。快時尚產業的生產過剩正在南半球造成越來越多的浪費。
以肯亞和坦桑尼亞為例,“有毒禮物(Poisoned Gifts)”報告揭示出口的舊服裝如何被濫用來處理紡織廢料。令人震驚的照片和影片記錄了對人類和環境的毀滅性後果:堆積如山的垃圾、被污染的河流、被污染的空氣。
綠色和平組織的資源保護專家 Viola Wohlgemuth 表示:「快時尚產業已將衣服變成不可回收的塑料一次性物品,比如塑料袋。通過我們的研究,揭發北半球的國家和企業如何逃避對這種危險廢棄物的責任。他們將出口的塑料紡織廢料留在東非,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可供處置。」
九年前,孟加拉拉納廣場一家成衣廠發生災難,造成 1,000 多人死亡,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努力呈現更乾淨的形象,公眾對快時尚產業的壓力有所增加,據綠色和平組織稱,與許多企業現在吹捧的“循環經濟”相比,紡織產業比幾乎任何其他產業都更加遙遠。不到百分之一的服裝是由回收的紡織纖維製成的。總產量仍以每年2.7%的速度成長。快時尚早已發展為超快時尚。
僅在德國,每年就有超過 100 萬噸的舊衣服被收集起來。不到三分之一作為二手商品在德國轉售,大部分出口到東歐和非洲。但許多服裝不再具有任何市場價值,因為它們有缺陷、髒污或不適合當地氣候。研究顯示,30% 到 40% 的出口商品無法再銷售。加上生產過剩,它們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和河流,或者在露天焚燒:全球每一秒鐘就有一卡車的舊衣是這樣處理的。
Wohlgemuth 提到:「在不改變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光是在紡織品上寫下‘永續’這個詞是不夠的。與氣候一樣,我們需要一項國際協議,禁止出口紡織廢料,強制要求可回收產品設計,以及納入‘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全球稅收。這意味著讓製造商在財務上負責清理整個供應鏈所造成的環境和健康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