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WTO的困境與未來(上)
發佈日期 2025.07.14
世界貿易組織(WTO)於 1995 年正式成立,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是全球唯一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制度組織。截至 2024 年,WTO 共有 164 個成員,覆蓋全球約 98% 的貿易總量。WTO 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每兩年召開一次的部長級會議(Ministerial Conference),主要負責重大協議與談判進程的確認。日常運作則由總理事會及旗下機構負責,而負責處理爭端的則是爭端解決機構(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在這之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 WTO 的爭端解決機制。成員若認為他國違反貿易規則,可循正式機制提出申訴,經過磋商、專家小組報告與上訴程序,最終裁決具有拘束力,違規國家若不履行結果,原告國可依法進行報復性關稅等制裁。此制度被廣泛認為是 WTO 最具實質效力的創新設計,成功避免了許多潛在的貿易戰。然而,這套機制要良好地運作,必須依賴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成員國需同意遵守共識原則(consensus)與上訴機構之判決。然而,自美國政府阻撓上訴機構法官續任以來,此制度正面臨空前挑戰,為後續 WTO 功能失靈埋下伏筆。

然而,WTO近年來遭遇最嚴峻的挑戰,莫過於來自美國本身的質疑與抵制。作為 WTO 的主要推動者與最大經濟體,美國歷屆政府雖對制度設計有過不同看法,但自川普政府上任後,對 WTO 的態度轉為明顯敵對,並帶動整體制度走向癱瘓邊緣。川普政府對 WTO 的三大不滿包括:第一、無力制衡中國大陸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第二、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濫權創設先例;第三、侵蝕美國主權以及未能保障美國勞工與製造業。川普政府長期主張,WTO 對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導經濟模式缺乏有效制衡能力,尤其在補貼、技術轉讓與產能過剩等問題上,現行規則難以處理根本結構性扭曲。這使美方對該組織的執法能力產生質疑。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2018 年報告指出,WTO 現有機制根本無法處理這類結構性問題。此外,美國也批評 WTO 上訴機構在裁決時超出授權,制定具拘束力的司法先例,限制了美國國內政策空間,例如,涉及「零稅率」計算與反傾銷案的判決常遭美方抨擊為「司法擴權」。川普將 WTO 視為導致美國國內產業空洞化的元凶,並主張現行端解決機制對發展中國家過於寬容,對美國藍領階級造成實質損害。

因此,川普政府於 2017 年起開始阻止 WTO 上訴機構法官續任與補位。至 2019 年底,由於剩餘法官不足三人,導致上訴機制正式癱瘓。這代表任何不服小組裁決的會員國,只要提出上訴,即可讓案件進入「法律真空」,拖延到無限期。儘管之後拜登政府表面上重申對多邊貿易制度的支持,實際上卻延續前任的制度封鎖政策。2021 年,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在日內瓦發言時指出,WTO 爭端解決機制必須進行「深層改革」方能重啟。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前 WTO 上訴機構法官及資深研究員分析,這種曖昧立場導致其他會員國對美國改革誠意抱持保留態度。此外,川普政府也透過關稅戰繞過 WTO 系統處理的貿易爭端,以「國安為由」對中國大陸鋼鋁課徵重稅,並對價值超過 3,700 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引爆歷時數年的美中貿易戰。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這些行動實際上等同於「對 WTO 的去功能化」,更促使其他國家質疑多邊體制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正如《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研究員 Edward Alden 所言,川普繞過 WTO 的舉措「等同於宣布該體制死亡」,這場由美中主導的權力競逐,已嚴重削弱 WTO 的裁判功能,讓WTO陷入一種「有規則卻無執行力」的制度危機。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