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琪認為美國追求的是與貿易夥伴「互補」的新產業政策
發佈日期 2022.10.31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於布列敦森林委員會(Bretton Woods Committee)舉辦的活動中致詞表示,美國的產業政策目的在於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在此過程中美國將從追求「矯正性」(corrective)及「防衛性」(defensive)的政策,轉向確保美國的措施能與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得以「互補」(complementary)。

拜登政府自上任以來,以政策及立法推動對美國國內的關鍵產業進行大量投資,以達成刺激國內製造業成長與促進綠色經濟轉型的政策目標,包括自今年以來已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及就業法》、《晶片及科學法》,以及《降低通膨法》等法案,並獲得國會授權及所需資金。戴琪於演講時將前述美國的措施解讀為旨在矯正全球經濟中的不公平競爭。亦即,為了與中國大陸經濟體系競爭,美國開始尋求傳統不曾實施的產業戰略及政策,同時也在國際上尋求修復及加強與盟友之貿易關係。然而,此兩項優先事項近期卻產生衝突;其中修正「購買美國貨」之相關規則目的在提升美國貨的國內製造成分,以及《降低通膨法》為電動車零組件於北美生產提供補貼,兩項舉措皆使歐盟及南韓等美國盟友對其發出貿易關切,認為美國實際上是在以鄰為壑。

戴琪坦承美國政府的若干舉措與盟友存有潛在扞格,但亦為美國的做法辯護,指出美國嘗試捍衛其得以持續繁榮及生存的空間,為此實施了若干具有矯正和防衛性質的政策。然而,戴琪也認為美國政府也將有一段「學習階段」(learning phase),會逐漸開始學習與盟友以互補的方式制訂產業政策。戴琪認為此將與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說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精神一致。戴琪說,這是一種彼此具信任及自信,以及能同時於全球經濟中共同競爭的貿易關係。

此種產業及貿易互補的說法,戴琪日前在一場由羅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舉行的產業政策研討會演講時亦有類似的論述。戴琪在該場演講中表示,美國現在相信產業政策及貿易政策必須相輔相成(industrial policy and trade policy must complement each other)。為此貿易必須不僅只是訴求自由化、便宜商品與效率極大化,但因而削弱了供應鏈韌性、加劇依賴風險,以及對製造業和地球造成負面影響。戴琪指出,美國需要新的貿易政策,讓更多人能參與並分享經濟果實,同時需要解決氣候危機,以及支持美國的勞工及家庭,並且需要重建美國人對於政府的信任以及對全球經濟公平的信心。戴琪演講時進一步表示,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 work, IPEF)即為此產業及貿易政策互補的新模式。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