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來首次貿易逆差 「德國製造」難以為繼
發佈日期 2022.07.12
能源供應危機及原材料上漲,導致德國出現 30 年來首度貿易逆差,5 月進口量首次超過出口量,德國政府預計情況還會惡化,市場擔憂,德國製造的形象已不可持續,若德國政府持續支持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犧牲的將是德國勞工。

德國 5 月貿易逆差達 10 億美元,是自 1991 年以來進口首次超過出口,即前社會主義東德與資本主義西德統一的第二年。未來情況可能會惡化,因為六月俄羅斯向德國輸送的天然氣量減少 60%,本月輸送管道將完全關閉以進行大約兩週的定期維護,引發德國擔憂一旦維護工作完成,俄羅斯可能會完全切斷供應,能源價格急劇上漲,將進一步推高德國製造產品的價格。

多年來,出口一直是德國的經濟引擎,但成本不斷上升,出口商越來越無法將供應鏈造成的成本增加轉嫁給國際客戶。有評論家認為,「德國製造」模式已不可持續。英國媒體《新政治家》評論指出,德國歷屆政府無論其政治色彩如何,都追求相同的目標,即將德國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出口國,但德國的貿易平衡必然會惡化,直指德國的經濟模式已經走下坡路。

進口價格飆升、出口受阻

原因是出口三大支柱,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壓制國內製造業工資、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高出口,其中廉價能源與原材料,以及高出口兩大支柱已經動搖。報導認為,即使烏克蘭衝突很快得到解決,歐洲的天然氣和石油價格下跌,高物價可能成新常態,如德國仰賴進口的食品價格,以及電動汽車生產所需的越來越多難以供應的稀土礦物,還有半導體也無法自給自足。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生產中的比重已從 1990 年的 44% 下降到今天的 10% 左右。

在出口方面,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德國經濟一直建立在向快速增長的東亞市場銷售高附加值產品的基礎上,例如復雜的機床或高價汽車。2020 年中國大陸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佔德國出口總額的 8%,這些出口支撐龐大汽車製造業,也支撐德國的中小型企業,或中產階級、較小的製造業出口,特別集中在資本貨物的出口。但中國大陸決定自己製造,對機床和其他資本設備的投資是 2015 年發布的中國大陸製造 2025 戰略核心的一部分,使德國出口商在其最大海外市場面臨直接競爭。

犧牲勞工薪資苟延饞喘

德國政府最後會依賴唯一剩下的支柱,就是抑制工資。過去兩年實際工資下降,德國企業已經表示看前景堪憂。另一種選擇是放棄出口模式,重振國內經濟,以提高實際工資為主要目標,擠壓出口導向部門的利潤,並推動公共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但現任政府及其反對派似乎都不願意與統一後的經濟遺產決裂,被迫付出代價的將是德國工人。

德國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依賴出口,貿易逆差勢必衝擊德國經濟。德國央行將 2022 年 GDP 增長預期從 4.2% 下調至 1.9%。越來越多經濟學家擔憂未來 12 個月歐洲將陷入衰退。惠譽將 2023 年歐元區 GDP 增長預測從 2.1% 下調至 1%。野村則預計除美國外,明年歐元區、英國、日本、韓國、澳洲和加拿大都會陷入衰退。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