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街頭的舊衣回收箱經常被堆滿,大量廢棄紡織品不僅造成社福團體、資源回收商的困擾,也為環境留下更多等待處理的垃圾。
一件衣服的一生,會經過設計、製造、使用、回收4大流程,每個環節都牽動紡織品是否能真正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如何透過循環紡織,進而達到解決大量紡織廢棄物的問題,成了臺灣紡織產業轉型的重要路徑。
除了在使用階段做到減量消費、透過二手買賣延長衣物生命週期外,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驗證組組長李若華,以及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都認為,當前國際品牌重視ESG,加上消費者永續意識抬頭,曾經是「紡織王國」的臺灣,現在在設計、製造、回收等面向,仍具備關鍵競爭力。
把「垃圾變黃金」!從寶特瓶到咖啡渣打造綠色紡織
在循環紡織技術上,臺灣多年深受國際品牌關注的焦點之一便是環保化學纖維。李若華表示,臺灣是化纖的供應國,且在寶特瓶回收紗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幾乎可將回收寶特瓶百分之百轉化為高機能性紗線,每年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紗線多達20萬噸,供應許多國際品牌運用於機能服飾。
此外,紡織是一個高碳排的產業,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統計,紡織業每年的碳排放量高達12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0%,且生產規模年年擴增,全球紡織品產量於2023年達1.24億噸,預估將在2030年增加至1.6億噸。
面對碳排放、氣候變遷成為熱門議題,以及國際市場對於環保與低碳產品的需求增加,李若華指出,除了寶特瓶回收紗,許多國內業者更進一步投入開發創新低碳材料,如鳳梨葉、牡蠣殼、咖啡渣等製程的纖維。
以擅長利用咖啡渣開發產品的興采實業為例,國人愛喝咖啡,每年可產生數千噸咖啡渣,興采早在2008年變開發出「可以穿的咖啡渣」,Patagonia、NORTH FACE等品牌,都是興采的客戶。近期還研發出將咖啡渣榨油,製成防水透濕性極佳的生質薄膜,更利用咖啡渣製作的紗線、生質薄膜,打造仿皮革的「咖啡生質外套」。
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分享,每100公斤乾燥的咖啡渣,可以榨出11公斤的油,「現在全家便利商店每天提供1噸咖啡渣給我們,關鍵要趁新鮮使用,如果悶著2、3天不處理,裡面發霉導致油酸壞,就沒有用了。」
陳國欽進一步指出,其實日本全家便利商店有意願將咖啡渣提供給興采利用,但卻受限於廢棄物進口限制,他呼籲法規要盡快跟上趨勢變化,「希望政府把通關密碼重新定調,我們才可以拿到國外資源。」
價格競爭成難題?技術創新、供應鏈透明化有助提升國際競爭力
儘管臺灣在回收材料與創新技術上具有領先地位,但產業仍然面臨許多挑戰。李若華提到,再生材料價格與新料的成本差距過大,導致品牌在採購時經常優先選擇價格較低的原生纖維。
李若華直言,有負責任生產也要有負責任的消費,「新產品前期投入的研發成本一定比較高,如何減少國內生產的高價值產品,與進口原生纖維的價格差距,同時讓品牌願意採用,是我們一直傷腦筋的事。」
不過面對供需兩難,以及中國大陸低價傾銷,業者還是願意投入相關生產,並串聯上中下游產業鏈,李若華指出,「臺灣再生纖維紡織品開發得非常早,對業者而言,只要做的更綠、更永續,加上技術創新能力,還是可以留住國際品牌的訂單,像有些比較高端的技術開發,業者通常可以配合品牌需求來製作。」
經過多年觀察,李若華認為,雖然臺灣目前較少生產成衣的工廠,但臺灣的技術力與創新力值得肯定,且從纖維原料到布料的開發, 具備串聯上中下游的能力,很多新工藝都可在臺灣先行試驗,「新產品從研發到市場高度接受,通常需耗費8至10年,也許到2030年市場成熟了,先準備好的人就先成功了。」
陳國欽則強調,除了技術創新,誠信與供應鏈透明化也是臺灣紡織業的競爭優勢。許多臺廠已經開始導入綠電與碳管理機制,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例如興采早在2008年便投入佈局,成為臺灣第一批通過Bluesign認證的工廠,確保生產過程做到環境友善,並推動數位產品護照(DPP),讓品牌能完整追蹤產品的生產資訊。
陳國欽認為,有別於過去以低價競爭,現在國內業者更重視提升產品的品質,「我們已經找到對的路徑來產生競爭力,所以我對於臺灣紡織業的未來充滿希望。」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