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德國支持 「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A)現曙光
發佈日期 2022.10.07
德國國會友臺小組6名國會議員,於10月2日造訪臺灣,在經貿投資、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安全上,深化臺灣與德國的交流對話。此外,10月底德國人權委員會計劃有8名跨黨派議員亦將造訪臺灣。在國際秩序安全面上,歐洲議會今(2022)年並已六度通過友台之決議及報告。

德國在台協會與德國經濟辦事處均表示,德國與臺灣長年保持經濟方面的緊密交流,去年雙邊貿易總額更是破紀錄超過200億美元,臺德之間的雙邊關係向來多方面且具有建設性,期待德國國會議員訪台未來能深化雙方合作關係。

在國際貿易事務方面,「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35位歐盟議會議員於9月22日聯名致函歐盟執委會、理事會主席及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兼貿易執委。信中除了強調,“臺灣是印太地區的重要夥伴和民主盟友”,更敦促歐盟研究商業談判前置工作,並簽署「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A),其中特別著墨在“綠色技術”、彈性供應鏈,以及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合作案。繼7月5日「歐盟印太戰略之貿易及投資面向」報告後,該聯名函則進一步呼籲歐盟執委會,與臺灣加強供應鏈韌性與數位經濟等合作。

此前6月2日在台北舉行之例行「台歐盟經貿諮商」中,歐盟與臺灣的經貿對話已提升至部長暨總署長層級,雙方對多項實質議題交流討論,包括在半導體產業建立供應鏈監測、出口管制、FDI投資審查與市場准入等。另一方面,歐洲經貿辦事處(EETO/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將於10月25日與我國經濟部、外交部將共同舉辦第3屆「投資歐盟論壇」,歐盟執委會成長總署亦將與會演說,聚焦歐盟的綠色新政。

歐洲經貿辦事處說明,歐盟工業製程先進,市場有1.5億人口,且已與日本、南韓、加拿大與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O),對臺灣而言是多元化投資的選項。EETO並將舉行兩場台歐盟投資合作論壇,針對電動車供應鏈、資通訊產業兩項熱門主題,進行投資說明。

2020年德國通過「印度太平洋準則」(Policy Guidelines for the Indo-Pacific),為歐洲國家中,繼法國之後正式宣布對印太地區採取戰略的第二個歐洲國家。新冠疫情下,中國大陸製個人醫療防護用品席捲德國市場,則凸顯德國過於依賴單一供應鏈的隱憂,德國官方也充分意識到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出口倚重偏高;中國大陸過去6年來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國,2021年的雙邊貿易總額甚已超過2,450億歐元。

德國公司常面臨在中國大陸經商的諸多問題,例如對外商與中國大陸企業的不平等待遇、政策執法透明度、法律保障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在全球生產供應配置與投資貿易多元化的考量下,德國在亞太地區仍有許多發展市場的空間。加上近來中國大陸升高對臺威脅,德國朝野示警對中國大陸的疑慮更增,對於供應鏈重整(reloading of production)/ 供應鏈再平衡(rebalancing of production)的呼聲因此不斷。

德國副總理暨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9月13日表示,德國官方正在擬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特別是在關鍵原物料、電池與半導體等。研究中的新措施包括:減少或取消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與出口保證,降低推廣德、中貿易展,以及嚴格審查中國大陸在歐洲的基礎建設投資等,德國並將向新的貿易夥伴與區域保持開放。

不可諱言的是德國目前相當依賴臺灣的先進半導體,我國大力推動的再生能源政策,更使臺灣成為歐盟與德國新能源業者競逐的市場。德國西門子能源(Siemens Energy)與大同電機攜手生產風電變電站所用的絕緣開關設備,即為近期例證。今年以來,歐盟與德國與我國協調合作的動作頻頻,兩者在看重我國於地緣經濟重要性的前提下,皆欲深化與民主臺灣的經貿關係,在關乎本身利益的議題與關鍵產業上,推動歐盟與德國在東亞區域的多項價值。

臺灣自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包含德國的歐盟一直是在WTO架構下進行貿易。我與德國經貿關係一向良好,且德國崇尚自由市場原則,並無特別之貿易障礙,然而歐盟對南韓與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分別於2011年及2019年生效後,我國除了資通訊相關產品因WTO資訊科技協議(ITA)可免稅外,對於其餘產品在歐盟市場上與日本及南韓業者競逐十分不利。為排除我商對德國暨歐盟在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如能簽署「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A),互惠共榮,自為一大利多消息。

德國新冠疫情影響趨緩,儘管在烏俄戰爭與國內能源危機的陰影下,經濟景氣成長放緩,但是對綠能與數位科技應用的需求仍強,在電動車產業及能源、5G方面的投資動能不輟。對臺灣而言,歐盟是重大外資來源之一,臺灣也具有提升對歐盟投資的潛力。我商重點產業如能擴增產能、持續建置綠能設施,將有助我國維持出口能量。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