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帶動全球政經結構變局(上)
發佈日期 2025.08.12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提倡發展潔淨能源。除了期望減緩氣候變遷外,也希望減少因爭奪石化能源而產生的衝突。然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認為,潔淨能源確實有可能改變地緣政治與全球政經格局,但其幅度未必如倡議者預期。因為石化燃料仍是當前全球能源供應的主力,加上能源轉型勢必將重塑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以及大國間的關係。

《外交事務》分析,在能源轉型初期,產油國可能會先迎來一段繁榮期,之後才漸漸走向衰退。因為各國對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依賴,會先上升後下降;但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投入資源發展綠能必需消耗比過去更多的能源,同時又得面對氣候變遷的雙重衝擊。《外交事務》認為,各國除了必須加速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外,也應正視能源轉型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倘若潔淨能源的推動,過度衝擊石化能源供應與價格,則可能對轉型產生負面影響。

可即便全球實現淨零碳排,也不代表石化燃料就會完全消失。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在2021年曾預測,如果全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仍需消耗現今近一半的天然氣,以及約四分之一的石油。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也指出,即使美國在 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石油與天然氣的使用量仍將維持在當今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雖然用量大幅減少,但產油與產氣國仍能依靠這些地底蘊藏的資源,在未來數十年繼續擁有深厚影響力。

傳統石化燃料供應國可能會從能源轉型帶來的價格波動中受益。因為投資者受到壓力,開始撤資石化燃料,加上對石油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引發投資急劇下降的擔憂,這將導致石油供給下降的速度遠高於需求減少,甚至在需求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減少供給。如此間歇性的供應短缺,將會堆高油價,並使價格更為波動。也將提升產油國的實力,賦予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更大的影響力。

此外,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反而會因石化燃料的產量集中在更少的國家手中,進一步增強某些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的影響力。雖然未來石油的需求可能大幅下降,但在接下來數十年仍將維持在相當可觀的水準。許多高成本的產油者,如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可能會因需求(以及油價)下跌而被市場淘汰。另一方面,一些希望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展現領導力的產油國,如挪威、英國和美國,未來可能會因應國內民意壓力而限制國內產量,以加速擺脫石化燃料。因此,擁有低成本、低碳排的石油生產國(如阿拉伯國家),可能會面臨較小的產量限制壓力,從而擴大市占率,提升地緣政治影響力。這在天然氣市場中也是如此。隨著全球開始減少使用天然氣,意味著能以最低成本且最環保的方式生產天然氣的少數供應商,將有更多機會擴大市占率。

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的關係

欲瞭解能源轉型將如何改變國際地緣政治格局,首先必須釐清,要成為潔淨能源強國的條件為何。《外交事務》認為,從長遠來看,「創新能力」和「低成本資本」將是潔淨能源革命的決勝要件。掌握這兩項優勢的國家,將有機會在能源轉型中取得領先地位。

擁有制定潔淨能源標準的能力至關重要。在國際上,能夠制定設備規格和運作規範的國家或企業,將相較於其他競爭者,更能維持優勢。例如,澳洲、智利、日本與沙烏地阿拉伯均已率先推動跨國交易低碳氫氣與氨,因此有機會主導綠能基礎設施的標準與認證規範,使它們支持的技術與設備更具競爭力。此外,對於需要大量數據支持的技術,例如用來優化電網或管理用電需求的數位工具,也頗為重要。只要能主導這些數據傳輸的標準,不僅能出口相容的國內系統,還可能藉此取得寶貴的數據資源。

除了制定標準的能力外,對鈷、銅、鋰、鎳與稀土等關鍵礦物供應鏈的掌控,也是主導潔淨能源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這些礦物對風力發電、電動車等各種潔淨能源技術而言都是不可或缺。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估計,如果全球開始加快推動永續能源,對這些礦物的需求將遠超目前可用供應量,在「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下,到2040年,對這些礦物的需求將是目前的六倍。同時,與能源相關的全球關鍵礦物貿易額將大幅上升,從目前占能源相關貿易約10%,到2050年將可能達到50%。因此,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掌握大部份關鍵礦物供應的少數國家,將擁有全新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目前,剛果就擁有了全球一半鈷的供應量;澳洲則掌握了全球一半鋰的供應量;而中國大陸則控制了全球一半的稀土產量。在美中關係日益緊張下,稀土也成為了兩國博弈的重要焦點之一。加拿大「地緣政治觀察家」(Geopolitical Monitor)指出,在今(2025)年6月,中國大陸就向美國出口了約353公噸稀土,較上季成長了驚人的660%。此前,美、中就已達成一項初步貿易談判,放寬對某些稀土出口的管制。但儘管雙方貿易往來已恢復,中國大陸仍持續限制對美國軍事承包商出口稀土。

這種選擇性限制反映出中國大陸更廣泛的經濟戰略。一方面限制國防產業的關鍵投入;另一方面則保留民間貿易的利益。中國大陸展示了如何在不破壞相互經濟鏈結的情況下,將稀土供應武器化的能力。這對美國的國防無疑帶來嚴峻的挑戰。由於稀土對飛彈、無人機、雷達系統和噴射發動機等軍事武器的製造至關重要,任何斷供都會造成產線無法順利運作。因此,這不僅意味著美國必須加大投資國內的稀土供應和回收利用,以建立緩衝機制;更需要加速拓展資源多元化、建立戰略儲備,以及投資國內關鍵礦物加工的能力。事實上,蘋果(Apple)已承諾向美國稀土公司MP Materials投資5億美元,在德州建造一座稀土工廠,旨在減少對中國大陸稀土的依賴。同樣,美國政府也持續注資MP Materials,並透過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成為其最大的股東,以建立國內稀土的生產能力。也就是說,美國正採用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在狹義的稀土領域與中國大陸合作,以維持短期的供應穩定;另一方面則透過與澳洲、加拿大、日本、烏克蘭、越南和歐盟等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來對抗中國大陸,減少長期稀土依賴。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