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義大利媒體Quotidiano Nazionale 2022年3月28日報導,全球貿易年度交易總額自1980年之2兆美元到2018年之19.5兆美元,惟近兩年頻繁遭受Covid-19疫情、全球供應鏈出現困境,加上目前未停歇之俄烏戰爭,對國際貿易所造成之破壞性將出現長期性影響,預計將徹底改變全球工業系統結構。
全球化促成工業生產鏈關係緊密,因此廠商以往在生產鏈元件進貨上偏好及時機制,亦即不保留庫存而依賴極為密集之貨物流動,將不再合乎現況。根據義大利經濟智庫《Prometeia》統計顯示,2021年義大利製造業原物料成本指數創下快速上漲71%之紀錄(漲幅自紡織業之+46%至化工業之+86%不等),而2022年再次增漲27%。
全球有大量貨物自俄羅斯進口,包括石油及天然氣,甚至農產品(全球小麥占比25%及20%肥料),加上供應其他不同工業之產品,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之供應關係,造成如交通運輸產業及海洋漁業陷入危機,數間製造工廠便會出現完全停工之風險;又或如汽車產業,由於俄羅斯係全球第五大鋼鐵生產國,境內擁有觸媒轉換器中關鍵必備金屬,其中鈀金屬生產占全球總產量25%,以及製造電池必備之鎳金屬則占全球總產量14%,同時短缺鋰及鈷金屬的情況下,造成製造成本加速上漲,電動汽車產業因此陷入發展危機,在缺乏原物料以及半導體的情況下,汽車生產情況日愈艱難,售價亦進而增高:目前新車售價最高漲幅為10%,二手車則為20%。
此外,工業產業之晶片需求量增高,歐洲的全球晶片總產量占比卻自1990 年之44%降為現況之10%,目標在2030年前將歐洲晶片在全球市占率倍增為20%之《歐洲晶片法案》(EU Chips Act)因應而生,惟農業必須尋得如同歐盟共同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之決定,制定一個可改變結構之長期深度計畫,而非應眼下之緊急措施,如歐盟目前利用依原法必須休耕一年之5%農地,才獲得軟質小麥增產33%,玉米產量增加34%之成績,惟在過去25 年內,農耕面積卻損失28%。
其他產業如原來自烏克蘭之黏土目前因戰爭而供應短缺,陶瓷產業因此希望能自位於薩丁尼亞島之瓷土礦場中採獲更多黏土,或是鋼鐵業者受到黑海港口因戰爭關閉影響,盼望政府能允許自義大利南部之Taranto鋼鐵廠生產更多鑄鐵。報導中表示,生產鏈結構必須重新考量制定,而生產鏈重組雖必有生產成本增加等之缺點,但取而代之能夠擁有資源供應自主性或許是值得付出之代價。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