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拚經濟整合 兩大主軸
發佈日期 2022.01.05
如同疫情後的經濟,對於區域整合及供應鏈重組而言,2022年也將會是一個由衰轉興、開創新局的轉捩點。相較於五年前,世界局勢對臺灣越發有利,但不等於必能收割落袋,還需臺灣以成熟的心態積極爭取。

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脈絡,通常是從傳統自然夥伴之間消除障礙、深化互動開始,走向非傳統貿易夥伴的連結創造,以及建立區域性政策協調機制。2022年的亞太地區,這三個性質的整合發展都有重要的新局出現。

RCEP順利生效,是2022年第一個由衰轉興的發展。RCEP是由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組成的大型整合協定,性質上主要在消除自然經貿夥伴間的障礙。前年簽署後遭逢疫情,加上日韓及中國大陸與澳洲之間陸續爆發貿易衝突,外界原本認為要跨越生效門檻(東協六國、其他三國完成批准),按計劃於2022年生效多所存疑。然而這個門檻不但於去年11月就達標,而且日韓中澳都陸續完成批准,使得RCEP能夠在2022年第一天就生效。

第二個由衰轉興發展,是CPTPP擴張已經出現引力效應,除英國及兩岸外,南韓與拉丁美洲的厄瓜多也陸續宣布將申請加入,而泰國及哥倫比亞也傳出認真考慮中。CPTPP在美國退出後曾一度前途茫茫,如今不但生效將邁入第五年,2022年亦將進入新成員大爆發時期。從現有及新成員的多元性可以發現,CPTPP除深化現有夥伴整合外,將出現更多連結非傳統夥伴的功能。

第三個動態,則是美國宣布將於新年後啟動名為「印太經濟架構」的新經濟協定。川普於2017年退出TPP後,美國的印太區域政策就一直存在缺乏主軸、焦點模糊的問題。反觀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RCEP到申請加入CPTPP,路徑及角色反而清晰許多。2021拜登上任後第一年,印太結盟仍是以政治、外交及軍事為主,又因中國大陸申請CPTPP的驚人之舉而更顯躊躇不決,催生了「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美國已經透露「印太經濟架構」是一種非傳統區域經貿協定,涵蓋議題從促進恢復貿易、供應鏈韌性到基礎建設,展現出連結非傳統夥伴、建構區域性政策協調機制為主的定位。

第四個重點,是歐盟也將於2022年啟動二個重要計畫,一是「歐盟印太合作戰略」(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一是「全球門戶計畫」(Global Gateway) 。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將包括永續發展、綠色轉型、海洋治理、數位治理夥伴、相互連結及安全與國防等重點,而「全球門戶計畫」則將以3,000億歐元預算協助各國發展基建與治理架構,作為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替代選項,二者也都明顯以連結非傳統夥伴、建構區域性政策協調機制為主的取向。

這四個由衰轉興的發展,對臺灣都有直接的利害關係。首先,中國大陸、東協、歐、美、日、韓占我國出口超過九成,是不折不扣的傳統自然夥伴。若能消除彼此障礙,效益無庸置疑;反之若其彼此持續享有優惠,臺灣卻只能繼續以第三者身分互動,衝擊也極為明顯。第二,在全球供應鏈巨變之際,美、日除了追求局部尖端製程「回岸」(Re-shoring)外,也在同步透過近岸(Near-shoring)、導向盟友(Friend-shoring)等方式改造供應鏈結構。以美歐的推動定位可知,2022年尋找、創造非傳統夥伴與新興問題的溝通協調,將成為區域整合的推動重點。

臺灣要維繫傳統供應鏈,更要確保新夥伴關係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參與各國協調過程中維護權益。由於RCEP參與無望,因而2022年的主軸有二個:全力爭取CPTPP申請案能進入下一階段,以及全力爭取納入美國及歐盟的新印太計畫與協定成員。

臺灣的製造能量及供應鏈經驗,無疑在新興領域能為其他國家加分,但千萬不要誤會傳統貿易障礙就不用處理,才是臺灣爭取過程需要的成熟態度。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