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之下,對中國大陸而言,選擇性限制出口能使自身在不影響整體貿易的情況下,發揮影響力。雖然中國大陸並非主導所有稀土的開採,但也生產了近九成的稀土,這使該國在對美談判中,握有更多籌碼。《德國之聲》(DW)也指出,為了回應新一波的高關稅,中國大陸在今年4月,加強了對七種稀土和永磁體的出口管制。中國大陸的稀土供應鏈中斷,也已為許多美企帶來沉重打擊。福特汽車即於6月宣布,由於稀土短缺,已被迫縮減芝加哥SUV產量。數家美國汽車零件商也表示,它們正在開發稀土含量極低或完全不含稀土的引擎,以應對中國大陸的供應限制。有專家表示,中國大陸的稀土限制措施,可能會導致美國汽車廠陷入停頓。
不只美國,歐盟也正面臨稀土短缺危機。歐盟的汽車零件、戰鬥機和醫療設備所需的稀土磁鐵有98%都依賴中國大陸供應。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表示,中國大陸的稀土出口限制,已嚴重損害歐洲的汽車產業,並導致歐洲多條生產線和工廠關閉。隨著庫存耗盡,預計未來幾週將出現進一步影響。此外,印度也正削減稀土出口,以增加國內供應。儘管印度擁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儲存量,稀土供應量卻不到全球供應量的1%。主因在印度缺乏稀土精煉能力,無法產出適用高科技應用的稀土,因此印度也只能依賴中國大陸的稀土出口。儘管印度已與美國、澳洲和部份中亞國家達成協議,加快實現稀土供應多元化,但進展仍是緩慢。
潔淨能源主導地位的第三個關鍵要素,則是以低成本大量生產新技術的零組件。以中國大陸為例,目前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多晶矽,以及九成用來製造太陽能電池的半導體矽晶圓有都是由中國大陸生產。倘若中國大陸突然將這些產品撤出全球供應鏈,很可能影響各國能源轉型。不過,《外交事務》認為,這些用來生產或儲能的潔淨能源產品,畢竟不同於能源本身,即使中國大陸真的限制出口太陽能板或電池,也不太會導致停電或立即癱瘓經濟。
最後一個成為潔淨能源強國的方式,就是生產並出口低碳燃料,尤其是氫氣與氨。這對實現淨零目標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能協助許多仰賴石化燃料的產業進行減碳。
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會
雖然淨零碳排是全球的目標,但《外交事務》指出,在邁向淨零的過程中,各國有可能會遭遇一些挑戰。首先,去碳化後的世界將更依賴電力,而一個更依賴電力的世界,能源的全球貿易量反而會減少。對企業而言,要實現去碳化,最便宜且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電氣化」,例如將石油車或以天然氣燃燒產生的熱能,改由電力驅動,且電力必須來自零碳排。相比石油和天然氣,去碳化後的電力更可能在本國或區域內生產。這意味著依賴進口電力對一國的能源風險將會擴大,因為電力很難在供應中斷時儲存備用,也難以快速從其他替代來源進口。
此外,如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倘若未來各國持續設置貿易障礙,限制來自海外低廉的潔淨能源原料和零組件,也可能會減緩能源轉型的速度。
對部份開發中國家來說,能源轉型或許是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機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且成本低廉的潔淨能源資源,如太陽能。這既能滿足國內需求,也能以電力或燃料形式出口。還有許多國家擁有地質條件良好的地層,適合用來封存從大氣中去除的二氧化碳。不過,隨著去碳化的迫切性與氣候變遷帶來的成本攀升,有可能會對開發中國家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壓力。加上這些國家的綠能基礎建設不足,倘若未來無法獲得已開發國家在財政和技術上的支持,將可能成為新的地緣政治緊張來源。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