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加速循環永續轉型 取得國際競爭力
發佈日期 2024.05.22
我國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且將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紡織被列為重點淨零轉型產業之一。

環經濟中提到循環再生材料作為替代原料,也是國際品牌要求供應鏈提高使用環保回收材料,達到減碳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循環回收再利用成為臺灣紡織產業業者共同發展目標。

紡織產業循環經濟具體作法短期將以原料替代及推動導入使用循環再生材料,與歐盟推動品牌庫存紡織品以循環再生成紡織料源取代既有銷毀方式、2030年進入歐盟市場銷售之紡織品需佔有一定再生料比例之策略相符合。

根據紡織交易所(TextileExchange)調查統計所示聚酯(Polyester, PET)是服裝產業中使用最廣泛的纖維,約佔全球纖維總產量的52%。2021年全球聚酯纖維總使用量約5,700萬噸,但只有15%的聚酯原料來自回收再製,其中99%來自聚酯寶特瓶;而全球廢棄量日趨成長最多的是紡織服飾產品,表示紡織服飾品生產製造需要擴大使用回收料源,廢棄紡織服飾品回收後需妥善處理與再利用,這是臺灣紡織產業必須面對的永續發展關鍵,也是臺灣紡織產業如何在國際繼續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里程。

領先全球的寶特瓶回收機制 創造出立足世界的亮眼成績

談及廢棄物處理回收,一定不能忽視國內領先各國的聚酯(PET)寶特瓶回收機制。寶特瓶回收系統在臺灣很早就開始,約在1984年前後,推動將玻璃飲料瓶改採用寶特瓶替代,飲料業者全面使用寶特瓶,連帶產生消費後,大量寶特瓶廢棄物成為無用的垃圾,只能採焚化或掩埋的方式處理。

1988年由遠東新世紀集團(以下稱遠東新)與新光集團聯合成立臺灣再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為了處理無法自然分解的大量聚酯(PET)寶特瓶廢棄物問題,回收賦予廢棄寶特瓶新的生命。1997年環境部(當時環保署)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建立回收基金制度,在政策誘因及市場需求激勵下,民眾及回收商收集寶特瓶動力也大幅提升,再加上民間環保及宗教團體(如慈濟基金會等)不遺餘力地鼓勵回收,寶特瓶回收效果相當好。

最顯目的成績就是使用寶特瓶回收所製成環保回收紡織品,打開讓臺灣發光、讓全球看見臺灣紡織產業實力的知名度,因為臺灣用「寶特瓶環保回收紗」打進世界盃。據統計2018世足賽有32個國家參與,其中16個國家代表隊身上的球衣是用臺灣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紗製成。再根據遠東新資料,2010年該公司回收寶特瓶製作之環保回收紗,首次成為世界盃足球賽國家隊球衣材料;自此陸續,2022年遠東新配合愛迪達(adidas),拿下世足9個國家代表隊球衣訂單。真正可說「寶特瓶環保回收紗」是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邁入循環經濟的成功第一步。

發展紡織纖維材料物理性回收技術

在循環回收技術發展應用上,產業發展署持續輔導國內紡織業者投入,建立聚酯系、尼龍系、純棉系、混紡纖維材料循環再生技術,並推動回收再生循環體系運作,除將紡織品回收藉由物理解循纖進行混紡紡紗外,並促成聚酯系纖維或尼龍系材料物理熔融法循環再生技術建置,整合不同物理環再生技術可將製程廢棄邊布(或下腳料等)回收成為再生短纖維或再生酯粒等紡織原材料,帶動國內紡織產業在回收材料應用、材料循環製程的新商機;透過輔導技術能讓製程殘料再利用率達90%以上,共通應用於協助業者混紡系再生纖維產品應用及開發,並擴大應用再生纖維材料至紡織品比例達25%,引導產業製程廢棄資源循環再利用。

透過持續輔導含提供客製化實體服務、技術導入與媒合、申請補助計畫及相關資源等,輔導廠商有在聚酯系纖維材料相關之總成、得力、富順及宏遠等廠商;尼龍系纖維材料相關之和友、力泰、喬福材料及錦隆等廠商;天然系纖維材料相關之佳和及三新等廠商;纖維材料下游應用之昱侖及宏驊等廠商,期間總計輔導80家次廠商,協助業者解決回收再利用發展問題。未來串聯上、中、下游供應鏈擴大再生纖維相關產品應用,邁向紡織製程零廢棄之終極目標,以對接時裝、運動及戶外等國際品牌要求之綠色商品,創造迴圈經濟的永續發展。

示範循環再生 觀摩應用技術推廣
在一連串積極推動紡織業者建置纖維材料循環再應用體系後,進階透過技術示範與交流分享,以加速傳遞纖維材料循環再生技術的運作模式。2023年以總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為聚酯系棄邊布回收循環再生示範觀摩廠商,針對纖維材料以物理法再生應用技術執行作法進行示範與經驗分享,示範展出內容包含:材料分類、回收機制(切條、熔融、造粒)以及現場實地參觀。與會業者產業領域涵蓋:紡織織造、資源回收、纖維假撚加工、短纖加工、化纖廠紡織上游紗線加工,多達30家業者參與。

透過現場展示回收製程(切條、熔融、造粒),如實呈現纖維材料循環再生技術的製程運作模式,進一步與會業者溝通對製程殘料或瑕疵品的循環再應用之理念,並交流彼此回收再利用經驗與看法,藉此使循環經濟相關實證經驗能推廣於產業相關業者應用,加速帶動落實國內製程零廢棄之終極目標。

力推纖維材料循環驗證作業系統數位化
循環經濟重點關注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延長生產原料資源的使用壽命,認證與驗證制度有助於確保產業遵循各項循環經濟原則。自2020年起,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以全球回收標準(GRS)為基礎,規劃「纖維材料循環驗證」方案,推廣協助示範體系及品牌供應鏈大廠之衛星工廠導入該方案;驗證資訊數位化為國際發展趨勢,產業發展署於2021年委託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著手合作,設計開發數位App與作業測試,2022年完成「數位化稽核」App開發。2022年輔導廠商全球回收標準,導入完成「數位化稽核」作業測試與驗證,以追蹤紡織產業纖維再生料之來源。

纖維材料循環驗證作業以應用程式介面(API)整理及傳輸關鍵驗證資料至「循環材料驗證與媒合平台」,上傳之資料無法竄改,可確實記錄驗證資料以及防止重複,提升驗證資訊安全性及透明度。同時,促使紡織業者與稽核單位減少紙本作業,從確保材料安全、來源與提升經濟價值,2023年完成纖維材料循環驗證方案推廣10家,已有5家廠商取得GRS證書。

未來持續整合平台數位化技術,透過無紙化檢核及即時資訊上傳,輔導申請廠商應用先行體檢,將可縮短驗證稽核時間與成本,協助驗證機構及廠商雙方快速完成稽核作業,取得驗證,加速產業接軌國際,拓展新商機。

持續投入開創新興永續紡織品之光

臺灣已有相當完整聚酯紡織供應鏈,結合物理法與化學法循環體系,率先產出具經濟效益的回收材料紡織品,讓品牌商買單;未來因應國際趨勢、品牌商強化生產者責任,將回收舊衣交給臺灣廠商再利用,建構起循環、溯源的模式,將可突破發展出臺灣永續紡織品新契機,再造臺灣紡織品之光。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113年起加碼投入輔導資源,委由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籌組資源循環再利用專家輔導團隊,提供個別廠商諮詢訪視服務;舉辦紡織產業循環再利用交流研討會,透過與業者分享循環再利用趨勢與國內紡織產業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動情形,來協助業者充分了解;運用法人技術能量,輔導廠商建立紡織產業再利用示範模組,提升循環再利用價值,並加以擴大推廣,亦鼓勵業者利用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TIIP)資源,投入發展永續回收應用技術。期望產業與政府一起努力,讓紡織產業加速循環永續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穩固國際市場佔有率,開創臺灣永續紡織品新興之光。

以專案申請方式擴大再生料源
Nike、adidas與H&M等國際品牌宣告2030年前所有生產及銷售之紡織品將100%使用永續性紡織原料,除了需逐年提升產品永續性紡織原料比例外,同時需降低製程殘料產出量且需將製程殘料再資源化。

為因應品牌商需求、歐盟綠色聲明指令,紡織業者向政府表達國內料源不足,需進口再利用料源問題;在考量國內優先去化、補不足再進口原則下,為協助產業發展,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採用專案進口許可,讓業者申請單一材質成分95%以上人造纖維製之紡織下腳料及舊紡織品進口作為再生料源。本案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偕同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財政部關務署、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共同辦理把關,已於113年4月3日核定公告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核發進口特定單一材質人造纖維製之紡織下腳料及舊紡織品作為再生料源證明文件作業要點」。

為秉持兼顧國內環境保護及產業發展的原則,紡織業者須優先使用國內廢棄資源進行回收再利用,唯料源量不足時,得再拓展進口國外單一材質紡織再生料源,故本作業要點之附加條件為申請人須優先處理再生料源進口量15%之國內紡織類廢棄資源,才能申請專案進口;俟申請人進口通關後,也會依據進口再生料源追蹤查核與抽驗機制,進行後市場管考稽核。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宣導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