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下一個關稅大刀揮向越南?(下)
發佈日期 2025.04.10
臺廠供應鏈轉移成本高昂

針對川普對等關稅的「骯髒15國」名單,吳偉臺認為,單純從數字來看,越南肯定名列榜單之上,但像是臺灣因為台積電赴美擴大投資千億元,所以臺灣可能會過關,而日本同樣受惠軟銀宣布擴大美國投資有可能過關,至於越南政府則為因用川普關稅大刀,正式宣布降低對多項美國產品的關稅,包括液化天然氣(LNG)和汽車,並開放川普親信馬斯克營運的Starlink衛星通訊服務。

越南為因應貿易逆差,吳偉臺指出,越南政府積極在避免被納入「骯髒15國」名單,並透過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藉此降低貿易戰的風險,因為越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相信對美國來說,這些都需要仔細考慮。

臺廠面對川普關稅「真實想法」

吳偉臺分享,目前沒有人知道川普的關稅策略,這一兩個月,內地的確有跟越南設廠的臺廠討論,是否要轉移生產基地到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但是製造工業不是這樣調整,現實面的問題就是供應鏈轉移需要技術、資金、土地,還要關注各國的外匯管制,牽涉的議題非常複雜,再來是越南其實在地緣政治上面,其實是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拉攏的一個重要國家。

吳偉臺認為,現在臺廠抱持的就是且戰且走、一動不如一靜的想法,因為工廠從規劃到落地、生產,並非幾個月內就可以搞得定,建議臺商還是要看清整體局勢再決定,至於是不是要轉移到美國,目前科技大廠的確陸續宣布前往美國設廠擴大投資,但這是AI相關產品的部分,若是勞力密集的組裝代工,其實真的很懷疑可能性。

陳以謙分享,供應鏈轉移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科技大廠的投資通常都是重資本,因此目前看來都持觀望的態度,而且其實資通訊(ICT)產品是零關稅產品,這是根據 WTO《資訊科技協定》,凌駕與美國政府之上,並不是川普可以輕易推翻的協定,因此 ICT 產品需要持續觀察,反而是農產品是最有可能被美國鎖定的項目。
 
 
臺廠積極布局美國仍有限制

實際觀察目前科技大廠的美國布局,其實原本鴻海、廣達、和碩及仁寶就有美國生產基地,因應川普2.0關稅政策,鴻海、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仁寶與和碩早已陸續前往美國德州考察,目前都有加碼投資美國的計畫,像是川普發起的「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首座AI資料中心已在德州動工,規劃打造軟體及低軌衛星產業重鎮,因此就傳出臺廠有意打造「德州版竹科」。

由於目前臺灣伺服器ODM廠占全球伺服器主機板產量90%以上,伺服器系統占80%以上,但在北美的生產不到15%,因此包括廣達斥資72.8億元增資美國子公司QM,未來將因應原本加州與田納西州的產能擴產,仁寶考慮在德州設置生產基地,以及英業達將既有的德州的售服中心廠區納入評估,還有緯創加州AI伺服器研發中心已投產,並取得德州土地與廠房,積極擴大投資美國。

整體來說,科技大廠積極布局美國市場,包括強化基礎廠房,以及擴大產能規模,但仍面臨人力成本、技術缺乏及供應鏈不完整的問題,因此鎖定的只有高毛利的 AI伺服器產品,其他組裝代工卻很難前往美國生產,即使為因為川普的關稅大刀,但科技大廠仍需要在產品類型和生產地點進行謹慎評估,以確保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資料來源:TechNews科技新報】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