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是戶外用品市場成長的一大驅動力,戶外產業多年來在產品、製造過程和供應鏈更具備永續性也為服裝製造和紡織業樹立新的標準,例如使用有機材質,回收聚酯纖維等。
為了實現循環經濟,減少消耗資源,產品的設計必須盡可能延長生命週期,並在週期結束前重返生產過程,成為新產品。
紡織品的材料越複雜,回收就越複雜,回收成本也越高,因此單一材料會更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歐盟將確保並持續擴大生產者責任(EPR),戶外服裝製造商必須具備對產品的精確分類、收集和回收的技術能力。
鑑於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生產地點近年來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多數廠商已大幅提升產品生產透明度,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密切注意他們所選擇的產品來自哪個國家。
歐洲消費者對環保產品接受度高,惟通貨膨脹抑制消費意願,特別是年輕消費者雖質疑如快時尚般的過度消費,但製造商僅標榜永續方式的商品並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更多消費者會期待製造商提供長期的售後維修服務,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讓物有所值。
為推動永續的商業模式,歐盟於2024年6月正式頒布維修權指令(Right-to-Repair Directive),成員國必須在兩年內將其轉換為國家法規,至遲自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針對大型電器、家電產品、娛樂通訊等電子產品,屆時在歐盟的製造商有義務在保固期內或更長的時間內維修其產品。
至於「快時尚」過度生產的紡織品,導致未售出的服裝必須丟棄或焚化銷毀部分,歐盟也將立法禁止銷毀新貨。
【資料來源:台灣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