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和政策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發佈日期 2023.04.12
自美中貿易戰開始,華府便展開多項對中貿易制裁。從川普時期的關稅加徵,到拜登時期的經濟圍堵,白宮對華祭出的出口禁令也越來越緊縮。在拜登政府推動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CHIPS Act)下,美國除了擴大對華貿易限制外,也加速推動製造業回流,希望將高科技產業遷回國內,維持自身競爭優勢。然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表示,華府現有的零和(Zero-Sum)政策,恐對國內產業發展產生掣肘,甚至有可能引發全球化衰退。

地緣政治的不穩定,促使各國轉向貿易保守

隨著冷戰結束,各國紛紛消除貿易障礙,促使全球經貿鏈結大幅提升,許多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貿易及金融流通也不斷擴大,並帶動不少新興經濟體蓬勃發展。然而,隨著疫情影響、俄烏戰爭、美中競爭等國際局勢變化,各國逐漸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進而影響全球貿易和資金的流動。

在這股趨勢下,各國的產業政策也轉向保守發展。習近平為了突破美國的圍堵,推動「雙循環」戰略,計劃透過促進內需和自主創新,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此外,莫迪總理也提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倡議,藉由保護特定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促進印度製造業發展。而美國則採取更激進的措施,拜登總統提出《降低通膨法案》扶植國內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的生產,也藉由《晶片與科學法案》來強化半導體產業發展。同時,為降低供應鏈斷鏈風險,也採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回流生產(Reshoring)策略,將供應鏈分散到政治理念與利益一致的友好國家(如印度、越南等),或是直接鼓勵企業赴美設廠(如台積電),來降低對中依賴。

但《外交政策》認為,若美國為了保護自身製造業,而抵禦一切外國競爭的話,恐不利於產業的發展。中國大陸的崛起,固然對一些鄰近國家甚至美國構成人權、經濟和民主的威脅。然而,由於美中長年密切的經貿鏈結,此時美方若與中國大陸經濟全面脫鉤,不僅會對消費者、企業,甚至在軍事上都會造成深遠影響。華府恐會喪失從美中貿易取得技術與情報的機會。此外,一旦美國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其他經濟體恐會隨即進入,這將無法實現白宮對華圍堵願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的報告也指出,一昧強化國內製造業,不一定能全面振興經濟;相反地,這有可能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大部分國家的產業政策都走向保守發展,這也可能導致全球化逐漸衰退。英媒《The Register》也引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看法 : 「在晶片產業中,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再恢復。」

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驅使下,不少發達國家的企業都會前往勞動成本低廉的國家投資,也透過多國高效供應鏈,節省生產成本。許多新興國家也受惠於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FDI)流入,擴大外銷市場,提升國內製造業的品質,進而拉高國民生活水準。另一方面,也可從已開發經濟體中獲得更成熟的技術,來強化國內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大陸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後,曾吸引大量外資注入,全球的電子科技、紡織服飾、傳統家具等產業都紛紛投入中國大陸生產,使其成為「世界工廠」,也為「阿里巴巴」、「小米」、「華為」等科技公司埋下創立基礎,並躍升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為遏止病毒的擴散所採取的「清零政策」,嚴重影響國內製造業的出貨時程,引發全球供應鏈的動盪。此外,在美中競爭白熱化的狀態下,華府先後祭出一系列針對性的法案,並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的效力,加強對華的出口限制。面對此般劇變,企業也開始將原本在中的產線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國家。同時,拜登也透過多項補貼措施,吸引企業回流發展,這使得以往全球化的經貿型態,逐漸走向保守主義。

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外資的流動往往會跟隨貿易趨勢的走向。若各國都採取「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勢必會影響新興國家的出口和外資流入,降低技術和知識的轉讓,最終對其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衝擊。

以往企業的布局思維大多聚焦在成本考量,但受到疫情、地緣政治等影響後,現已轉向追求供應鏈的穩定和韌性,試圖讓供應和生產的來源多樣化。而各國也正採取不同策略,重新調整貿易和資金流動,以符合國家利益。如擴大貿易限制、實施促進國內技術發展的產業政策等,這都會影響外資流動的方向。

美國應支持採納通用技術,以應對中國大陸的威脅

《外交政策》報導指出,對美國而言,應對來自北京威脅的最好方法,便是強化外交和提升國防能力。在經濟層面上,廣泛採納通用技術,增加相關研究和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鼓勵全球競爭,並提升相關行業技術傳播,以減少對碳基能源(carbon-based energy)的依賴。

若華府僅一昧追求與中國大陸進行零和競爭的產業政策,而無視全球的技術和貿易現況的話,恐會對國內的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長期損害。《布朗政治評論》(Brown Political Review)就認為,華府應避免在兩國發展中進行零和選擇,並建議將其整合到一個統一且相輔相成的外交政策中。

就其核心而言,美國應促進最佳技術的傳播和採用,並適當修正《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等法規;同時也提出限制對華輸出的關鍵技術清單。在高科技方面,則應加強與歐盟、日本、南韓和臺灣合作,降低商業衝突與技術障礙。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